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禅密净之异同

    兼立念佛堂的了。  藏密的观修方法,修证次第颇为详明,但对坛场、法器、供养、仪轨、传承、加行……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,也要经过精勤艰苦的加行方能有成就;并且若非有根器的,难得大成就。其观境非常精细,真能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34556885.html
  • 禅、禅定、禅宗

      禅宗,以“禅”命宗,重在“修心”、“见性”,主张以“禅定”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,但不限于***凝心,专注观境的形式。又因为禅宗的参究方法以彻见本体心性为主旨,所以又称为“佛心宗”。相传在南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35577191.html
  •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

        二、为甚么要专观白毫    在《观经》中,佛说有落日、悬鼓、大水结冰、琉璃宝地,七重行树,八功德水,总观依报以及佛住空中,莲花宝座、像观等观境,而白毫一相仅为真身观中阿弥陀佛三十二相中的一相。那么,为甚么不依次第而观,而专修白毫呢?因为白毫具有与其他观境不同的殊妙功德,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中说:    佛初生时,毫长五尺,苦行时,长一丈四尺,得佛时,长一丈五尺。    因此,白毫之相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831271164.html
  • 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——空有问题新议

    有自性,否则就与圣教相违了。中观学的无自性义是在所观境上讲的。而唯识学的有自性则是在能观显现识上讲的。由于二者取向不同,故立定义有别。   4、中观与唯识的证空方法不同。空是诸法实相,三乘同证空理,...学就是业用因果缘起的完整体系的体现。   唯识学讲缘起是究竟的。它是在最深层次上讲的,是在能相识上讲的,而中观学则仅局于所观境讲缘起,以至末流把能相识也要无掉,所谓自 空就是一切无了,这是方广道人之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22684142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之般若波罗蜜(四)

    同时,大乘本着这一究极理性,说明一切,开展一切,与无常为门的二乘观境,显然是不同的。   经说苦等不可得,即是约此究竟法性而说。大乘教典依据所证观境,安立了种种名字,如法性、真如、无我、空性、实际、不...境空心寂的境地。   大乘不共慧,约事相方面,除生死世间的因缘果报、身心现象,还有菩萨行为、佛果功德等等,都是它的观境。以此世俗观慧的信解,再加以法无我性──法空性的胜义观慧。依闻思修的不断修习转进...

    厚观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889890.html
  • 印顺导师止观开示之特色── 吕胜强 美东同净兰若

    (五)慧的观境   慧是以分别、抉择、寻伺等为性的,那么它所分别、抉择底对象--所观境,是些什么呢?佛曾经说:“若于一法不遍知、不作证,即不得解脱”(阿含经)。修学佛法,目的在求解脱,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;而要达到这一目的,必须以甚深智慧,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。换言之,慧的所观境,即是一切法,于一切法的空无我性,能够通达,究竟悟入。所以佛法最极重视的出世慧,其特质是在一一法...

    吕胜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654795.html
  • 四谛现观之略探─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及《清净道论》为主

    位中。  接著解释说:  渐现观的,先收缩其观境,集中于一苦谛上,见苦谛不见其他三谛;如是从苦谛而集谛、而灭谛、而道谛,渐次证见,要等到四谛都证见了,才能得道。  由此可知,这里是次第的以苦等四谛为所观境,并次第现观之。现观苦谛的开始,即已进入见道位(初果向圣位)了。不过,若要证得初果,必须圆满现观四谛,此时才名为“得道”──见四谛得道。难怪乎印顺法师把“得道”定义为“初果见谛”。25  至于四谛...

    释有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947575.html
  •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论争

    具备事理两重,然而事造中,心属能造,造一切诸法.知礼以天台智者《摩诃止观》所观之一念心为例,说明一念心为事造,且属於事造中之能造,而以此一念心为观不思议境之所观境.因此,知礼在观心上,特别强调入手处在识阴,以识阴为所观境,而视十乘观法为能观.知礼的观心是总括心,色等法而论所观境,然不论内观观心或外观观色,皆须由妄入手,观妄而显真.  知礼的观心其理论依据,在於性具,圆教教理须谈性具恶,即理毒性恶,...

    释演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3556809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浅解

    各别缘境的,如欲所缘的是乐境,胜解所缘的是决定境,念所缘的是曾习境,三麽地所缘的是心一境性,(专注一心)慧所缘的是拣择善恶的观境,由于缘境各各不同,故名别境。   一欲。欲即是欲望,或希望。于所欢喜的...;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它以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为体性,智依此生为业用。   五慧。慧即智慧,就是能简别、拣择的慧心所。它以于所观境,择法为体性,断疑为业用。   “三、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3.html
  • 从一念三千诠释天台的环保观

    进一步说明“境”的妙用与积极性行动。[14]  智者大师诠释“境”的深义,背后更隐含著从内在对自我的积极实践而向外延伸,如十境中之阴界入境为第一所观境,以及在三法圆融的关系下,强调从空入假、从假入空,...现实又实在的所观境从自身入观实践自我进而超越自我,于此反思,则具有改善环境的重大意义于其中。因人类自身的反省透过实践而超越正是践履环保的不二法门,如安藤俊雄所说:“行者正修观法时,既须先观现实具体的对境...

    释坚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262695.html